時間:2010-09-29 來源:合肥網hfw.cc 作者:hfw.cc 我要糾錯
![]() |
每天,李銀芝大姐總要早早地起床,將愛人和孩子的早飯準備好。一切安頓完畢后,8點她就匆匆地出門了,到附近的菜市場買上一些新鮮的蔬菜,帶到翠庭園的小食堂,開始準備起老人們的飯菜來。
在翠庭園這個小食堂,只有4名食客,他們都是孤寡老人。在這里,雖然每天只有中午一頓免費的午飯,但卻讓老人們有了家的感覺。
2007年3月29日,自從筆架山街道翠庭園社區開設起孤寡老人免費“老年食堂”后,李銀芝大姐3年多來,日復一日地為老人服務。
A
專人做菜
老人:小食堂,讓我們都吃壯了
12日上午10點,來到老年食堂,48歲的李銀芝大姐已經忙活開了,切菜、洗菜,手腳麻利地做完了所有的事情。
每天,趕到這里,細心的李銀芝大姐總是先燒上一壺水,為老人們準備著,整個廚房和客廳也被收拾得干干凈凈。對于每天來就餐的幾位老人,李銀芝可以說再熟悉不過了。為他們燒飯一燒就是三年,飯后,還陪著老人們嘮嘮嗑。“我的父母去世了,他們現在就是我的父母。”李銀芝笑著對記者說道。
如果哪天有一位老人沒有來吃飯,李銀芝心里總是覺得缺少了什么。“老人沒有來,一定是又生病了。”這時,李銀芝還會將老人的飯菜準備好,然后親自送過去。哪天下雨、下雪,老人們無法過來吃飯,李銀芝又擔當起送飯的任務。
11點15分,三名老人準時來到小食堂內,這是他們早已習慣的吃飯時間。“另外一名老伙計生病住院了,沒有來,所以今天就三個人。”一位老人告訴記者。
雖然說幾名老人都已上了70歲,還有一名老人已到了80多歲的高齡,但他們卻談笑風生,身體倍棒。談起這間小食堂,老人們都樂了,直夸飯菜干凈,安排得好。“你看,這幾年我都被養壯了。”陳家明老人說道。
在沒有開辦小食堂前,幾位孤寡老人在家里一個人吃飯十分隨意,中午總是“糊”兩口。“關鍵是一個人吃飯,不香啊,哪有和老伙計們一起吃飯,聊著天,多痛快。”老人陳家明說道。
“每天的飯菜都不同,今天吃肉,明天就是魚,后天就是小公雞,而且專門為老人做飯,飯菜也很合口味,燒的清淡,比下館子還好,有時候想吃什么還能提出來,多好。”老人們說道。
每天等老人們吃完后,李銀芝不讓老人們插手,自己打掃起房間,洗起老人的碗筷,然后再去吃飯。用老人們的話說:“真正有兒女,也做不到這樣的待遇。”
B
社區副站長
食堂雖小用心不少,3年已花七八萬
為了這間小食堂的開設,蜀山區筆架山街道翠庭園社區副站長李志朋可是操了不少心,從一開始的設想到落實,他全程參與。
為了讓老人們有家的感覺,食堂的布置都如家一般。“你看到中間的那幅仙鶴長壽圖了嗎?在過去農村這叫中堂畫,為找這張畫,我可是跑了不少路。”當時,為了這幅畫的選定,他們可花費了不少心思,如何讓老人有種回歸家的感覺,如何讓畫更加符合老人的口味,李志朋跑到了新華書店等各大書店,都沒有找到理想的畫。
“這張畫雖然價格不貴,我還是跑到郊區才買到,花費了兩天的時間。”李志朋說道。
而小小的食堂花銷也不小。“每個月,老人的伙食費用就在1000多元,而李銀芝大姐的工資也在700多元,還有保險,一年下來也要2萬多元。”李志朋說道。
3年下來,社區為這個小小的食堂也砸進去近七八萬元。“政府沒有撥給我們專項的經費,這些都是社區經費中擠出來的,一直堅持到現在。”
李志朋坦言,附近幾家社區也曾辦過免費的老人食堂,可是沒過多久,就紛紛關門了,但是他們的老人食堂還在堅持。
C
小食堂的期待
讓老人不去敬老院也能安享晚年
李志朋說,隨著中國進入老齡化階段,老人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如何讓老人過的好,是社會各界共同思索的問題。雖說老人食堂,規模不大,卻給老人“家”的感覺,讓原先冷冷清清獨自一人的老人,有了一種和家人一起吃飯的味道。“現在老人們吃過飯,就可以到附近的老年活動室內活動。真正做到了安度晚年。”李志朋說道。
對于社區的老人, 李志朋坦言,目前,蜀山區公辦敬老院在井崗有一個,但已經處于飽和狀態,很多孤寡老人根本無法進住。而且很多老人們都愿意在自己熟悉的環境生活,更加上,老人們傳統觀念,總覺得去了敬老院,就意味著沒有家人管,有種被拋棄的感覺,所以很多老人也不愿意去敬老院。
“老年活動中心解決了老人玩的問題,小小的老人食堂又解決了老人吃的問題,讓老人在社區就能享受夕陽生活。”
“作為社區,如果有專項的資金保障,我們就設想將老年人食堂由中午供應改為三餐供應,同時一個月可以幫老人進行專門的理療、按摩等服務。也可以配置專門人員關心老人的日常生活,做到不出小區解決老人的養老問題。但這些都需要社會和政府部門推動。”李志朋說道。
■新聞鏈接
鼓勵更多的社區養老機構出現
針對此事,記者采訪了安徽省慈善事業發展研究室主任王開玉。王開玉告訴記者,隨著中國進入老齡化階段,關注老人生活成為全社會關注問題,也是民生工程工作的重點。公辦養老機構和民辦養老機構的快速發展,解決了一部分老人的養老問題,但是不能覆蓋整個老年群體。因此,設置社區養老機構符合目前的國情,但政府部門要有周密的規劃,不能讓好的形式自生自滅。
社區養老機構,不僅滿足了大部分老人的養老要求,也滿足了老人們“念家”的情結,同時,社區老人們都有自己的住所,也解決了很多養老機構人滿為患的弊病,是一種好的形式,值得提倡。但社區養老機構要解決源頭根本問題,社區和民政部門應該相互協調,可以設立專門的資金,同時慈善部門也可以牽頭,讓一些愿意做慈善事業的公司參與進去。“同時社區養老機構應該合法化,要有專門的政策出臺。讓企業和社會有一個明確幫助對象。”王開玉說道,“而政府部門可以對養老機構的被幫助人群設立相應條件,解決老年群體中,最需要幫助的孤寡老人們,做到真正的老有所養。”
左上圖為:老人們正準備吃午飯。右上圖為:李大姐在客廳的一個小黑板上寫每天的伙食。
李國芳 楊模林
本報記者 張放放/文 卓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