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10-24 來源:合肥網hfw.cc 作者:hfw.cc 我要糾錯
姜昌翠腰鼓隊、老樹皮合唱團、送餐服務隊、愛民調解服務社……如今,各種各樣的草根組織在合肥的大小社區已不再少見,有些甚至成了當地社區的“大明星”。不過,記者近日走訪發現,由于缺乏場地,許多社區文體類草根組織都只能在戶外的廣場活動;少數針對特殊困難群體的服務類社區組織不僅數量稀少,而且發展舉步維艱。相關專家則表示,雖然合肥正式備案的社區社會組織數量超過1000個,但屬于社區服務類組織不足1%,且都在探路階段。
缺場地社區舞蹈隊戶外廣場活動
家住包河區望湖社區的李桂琴是社區姜昌翠腰鼓隊的一名成員,每周五下午,她便會來到當地社區大活動室,和隊友們一起排練舞蹈。
“我們舞蹈隊剛成立的時候,社區沒有活動場地,只能在廣場活動。”李桂琴說,由于戶外排練受到天氣和其他因素干擾,約定的排練日期常常被迫臨時放棄。直到社區興建了活動室后,這些問題都迎刃而解。
除了姜昌翠腰鼓隊,這個社區還有十多個類似的文體類草根團體。為了方便這些團體活動,社區將其興建的舞蹈室、會議室和大活動室等場地按照課程表的樣式,為大家輪流排了班,確保大家每周都有一次固定的活動場所。
不過,并不是所有的小區都有這樣的待遇。家住沿河路附近的張芳老人也是一支社區舞蹈隊的成員。“我們這個隊伍成立四五年了,一直都是在小區廣場活動。”張芳介紹,她所在的社區雖然有活動室,但場地太小,并不適合舞蹈排練。
張芳所在社區的一名工作人員表示,活動場地緊缺的問題在老城區十分普遍,“目前,小區新的活動場地選址已經確定,預計再過半年,社區居民就會有一個數百平米的活動室。”
缺資金服務類社區組織舉步維艱
81歲的獨居老人王華訓,住在琥珀社區。“一到吃飯時間就頭疼,自己燒麻煩還吃不了多少,常常連吃幾頓面條。”
不過,自從社區成立了“送餐服務隊”,老人就再也不用為吃飯的事情頭疼了。“一葷兩素一湯一飯,夠中午和晚上兩餐的量,不僅送到家,價格比外面賣的還便宜。”
2009年5月,蜀山區成立了首家社工服務社——民生社工服務社,致力于開展社區居家養老公益服務。民生社工服務社成立后,把琥珀街道作為首個服務試點。“送餐服務隊”就源于這次試點。
當時,社工們走訪發現,轄區不少家庭貧困的高齡獨居老人面臨著就餐困難的問題。在蜀山區民政局提供了一筆啟動資金后,社工服務社便自建爐灶,將一間車庫改造成為食堂,給老人提供送餐服務。“1.8萬元的啟動資金只能應付食堂裝修購買各種硬件設施,后續的柴米油鹽基本都是靠社會捐贈的。”社工服務社理事周軍說,他印象最深的是,開始1年半的時間,食堂的煤氣都是由一對做小生意的夫妻提供的,“他們也沒有任何目的,就是希望為社會做些好事。”
去年年初,當地街道和社區也介入扶持送餐服務,并每月為送餐服務隊提供3000元的補助。盡管如此,送餐服務隊還面臨著人員缺乏的問題,送餐人員主要是依靠招募的志愿者,由于人員流動較大,送餐服務的對象也一直難以擴大。
專家社區服務類組織不足1%
合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社會實踐教研部主任周軍表示,雖然合肥正式備案的社區社會組織數量超過1000個,但屬于社區服務類組織不足1%,且都在艱苦的探路階段。“針對特殊人群的服務,市場企業是會進來的,因為沒有利潤,靠居民自發性的組織也難以為繼,因為服務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工程,只能由政府購買并通過社會組織來實施。”
據介紹,在香港,類似的社會服務性組織其收支平衡主要靠三個來源,一是政府購買服務,占比達70%,二是社會募集捐贈,占比20%—25%,第三是開展有償、低償服務的收費,占比僅5%到10%。這些還有著明確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除了面臨著資金、場地和人員等問題,周軍還認為,社區社會組織功能的真正發揮,還面臨管理模式和自身治理的挑戰。社會組織成立到運行,除了外部的監管,組織自身也應該明確治理制度,“應該有理事會和相應的會計制度,其運營所得的利潤是不可以分成的,只能用于后續服務的提升、開展。”
短信群發,短信營銷,短信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