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0-04-08 來源:合肥網hfw.cc 作者:hfw.cc 我要糾錯
說起合肥的習俗,其中有不少舊俗,是清官包拯的遺風。人們愛用他的為人處世教育小輩,久而久之,約定成俗。
合肥地區有兩個禮俗:“長嫂如母”和“外甥有理打得舅”。
“長嫂如母”包含著兄嫂對幼小的弟妹有撫養的責任以及弟妹敬重兄嫂這樣兩層意思。這個習俗的形成,和包拯有關。傳說包拯未滿月.娘就死了。嫂子就把他放在自己兒子的搖籃里一起養,喂包拯奶,喂自己幾子粥。如果沒有賢惠的嫂子,也就沒有包拯.包拯侄兒包勉,是嫂子晚年的唯一親人。包勉當知縣時作奸犯科,被告到巡按包拯那里。面對“法”與“親”,包拯毅然選擇了“護法滅親”.斬了侄兒,他擔當起贍養嫂子的義務,并要求全家都遵循“長嫂如母”這一道德標準。這個故事在全國都有影響。京劇《赤桑鎮》,吉劇《包公賠情》就是說的這件事.在合肥地區駕一兩聲姐姐是可以原諒的,但絕不允許罵嫂子。
其實,包拯并無哥嫂,民間傳說把長媳崔氏撫養弟弟包綬之事附會到老包身上。據1978年合肥包拯墓出上的墓志記載:包拯本無兄長,他 63歲去世,其長子包繹已死多年,次子包綬方5歲,由其嫂崔氏撫養成人,并給綏娶了老丞相文彥博之孫女為妻。
禮俗“外甥有理打得舅”,在合肥地區幾乎成了人們的口頭語。傳說包公從揚州府調廬州(合肥古名)知府,一到任,就把府堂上的“明鏡高懸”的匾額換成“國法無親”的匾額。包拯的堂舅周六子認為包拯這樣做,只不過是“聾子耳朵外牌子”。俗話說,“親是親,鄰是鄰,關老爺維護蒲州人”,照樣欺壓良民.騙人錢財、而且拒不認錯悔改。[包拯忍無可忍,為了維護國法,嚴懲了周六子,打了他板子,并帶枷示眾。從此以后,包拯的親友再也不敢仗勢欺人。于是就流傳下“無理難憑輩高,外甥有理打得舅”的話頭。
“長嫂比母”與“外甥打舅”,這兩個禮俗在處理卜下輩關系上似乎是對立的。但在倫理道德等方面,卻無悖于情理之處。歷來對人們的精神起了凈化的作用,并受到人們的喜愛和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