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7 來源:hfw.cc 作者: 我要糾錯
中共中央宣傳部于2021年10月公布了一個震撼全黨的文件,那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在公布的四十六種精神中,“張思德精神”以個人人名命名的精神首列其中。那原因大概是因為張思德精神的核心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張思德是黨的宗旨的代言人的緣故吧。
張思德是四川儀隴人,和我是老鄉。2015年,在張思德誕生一百周年之際,張思德培訓學院邀請我編寫了一本名叫《思德頌》的書,作為他們培訓學院的本土教材。書的內容我不想在這里贅述,也許是這本書發酵后的一個反應吧,2022年3月8日,我被通知參加儀隴縣委宣傳部召開的一個會議。到了以后才知道,這是一個張思德紀念館改展的“動員會”,我被邀請進入展陳大綱的編寫組作文字方面的編寫工作。同被邀請的還有唐向東老師,他是幾代張思德紀念室、陳列室、紀念館的工作人員、解說員、館長,同時還是張思德塑像的模特兒。負責統籌大綱編寫的是張思德紀念館原館長范啟裕(現剛退休),他是這方面真正的專家。另外還有幾個有關部門的年輕人。
進入工作室之初,我們的工作是熟悉資料。要全面了解張思德的一生以及成就他主要精神的物質、精神等各個層面的環境、人物、地理位置、社會背景等等因素,才能在展室內還原一個真實的張思德。為了寫出一部能充分反映張思德精神的有自己特色的展陳大綱,緊接著,一個由分管文化的副縣長楊全和文化旅游局書記胡潤帶隊的八人考察組出發了,第一站是遼寧撫順雷鋒紀念館。
當我們完成了對雷鋒紀念館的學習考察,正準備進入下一站的時候,吉林省的疫情給我們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我們預定的航班兩次被停班。北京不能去了,延安不能去了,我們只能借道北京回到了南方的重慶。然后對自貢的江姐紀念館、宜賓的趙一曼紀念館和李莊的“中國李莊文化抗戰博物館”、內江的張大千博物館等館室進行了考察學習。
通過考察學習,對比我們現在正在進行的工作,我們不禁產生出一些強烈的感觸: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創作研究室專門寫張思德的軍級作家、《張思德傳》的作者陳惠方到儀隴后深刻地指出:儀隴對張思德精神“認識不夠、宣傳不夠、高度不夠、利用不夠。”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長李蓓來儀隴視察指導工作時也指出,博物館代表一個地區的歷史文化,不應和張思德紀念館放在一起。對此我們深有同感。
我們對張思德精神的認識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
張思德,一個普通平凡的戰士,如果沒有了不起的精神力量,他能夠進入偉大領袖的視野嗎?他的犧牲能夠引起偉大領袖的重視嗎?他身上表現出來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能夠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并寫入黨章、憲法嗎?“張思德精神”能夠在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占一席之地嗎?由此看來,張思德就不僅僅是儀隴的張思德,而是全體中國共產黨人的張思德,是全國人民的張思德。
當年,當記者以《張思德被賣了》一文報道張思德紀念館被挪作他用的消息后,立即在全國引發軒然大波,幾十家媒體紛紛發文譴責發生在儀隴的這種行為。這說明張思德精神早就在全國人民中深入人心,而儀隴縣的某些人卻只把張思德看作一個普通平凡的英雄。
張思德紀念館四遷其地,從1966年在全國人民學習“老三篇”的熱潮中建立起來的位于儀隴川劇團后面的“張思德同志紀念室”,到1973年四川省文化廳撥款四萬元選址北臺嘴修建的“張思德同志紀念館”,再到1994年壓縮到朱德銅像園內的“張思德同志生平事跡陳列室”,再到2014年在新縣城修建的包括文物管理所、博物館在內的三位一體的“張思德紀念館”,張思德的地位始終沒有回到應有的高度。
我們對張思德精神的宣傳沒有達到應有的力度。
雖然,儀隴人民為宣傳張思德,弘揚張思德精神作了很多努力,如創辦張思德培訓學院,舉辦宗旨論壇,尋找身邊的張思德,成立張思德服務聯盟等等。這些活動的開展把張思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落實到了具體的實踐行動之中,但從深度和廣度上考量,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雷鋒在遼寧撫順市僅僅工作生活了四年時間,但撫順人動員了全社會的力量,把雷鋒精神宣傳到了極致,建造了一流的雷鋒紀念館,創辦了獨具特色的雷鋒學校,打造了別具一格的雷鋒品牌;自貢為了宣傳土生土長的革命英雄江姐,在江姐的故居修建了現代化的江姐紀念館,并劃撥土地,建立起一個以紀念館為中心的大型公園;宜賓為把本市打造成“萬里長江第一城”,劃撥大量土地,將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同濟大學、四川大學等全國名校在內的十幾所大學吸引到宜賓辦分校;為把李莊打造成“萬里長江第一莊”,投資兩百億元人民幣重點建設,僅莊內的“中國李莊文化抗戰博物館”就耗資二十多個億。
相比之下,我們的張思德紀念館鑲嵌在文化館和圖書館中間,還身兼文物管理所、博物館等多種職能,實屬小打小鬧。和別的館比較起來,張思德紀念館實在是一個袖珍紀念館。如果要擴展,博物館的文物將無處存放。即便展廳面積擴大了,張思德紀念館仍然顯得小套,絲毫顯示不出應有的大氣。
儀隴是一個德鄉,儀隴人常說,我們“缺錢不缺德”。我們有大德,我們有朱德,我們有張思德,但是,我們更應該有大氣。緊挨著“三館”是一個“德園”,這里有寬闊的廣場,這里有青山綠水;這里有豐厚的德文化氛圍,這里有高檔的賓館,有不錯的游樂場;這里已經被打造成了一處城里人休閑娛樂、鍛煉身體、放飛遐思的大公園。我們早晚在德園里散步,一個越來越強烈的想法在我們的腦海里浮現。我們仿佛看見:一隊隊行著隊禮的紅領巾,從廣場上莊嚴地走進張思德紀念館,去學習和感受張思德精神,去接受為人民服務的洗禮;一撥撥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學習團隊,整齊地在廣場上集合,然后在導游的帶領下,走過為人民服務的大型石雕,進入張思德紀念館,去了解張思德,學習張思德,領悟張思德精神的內涵;一列列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排著整齊的方陣,在廣場上邁著正步走向英雄的雕像,向著楷模發出響亮的誓言;一批批各級黨政軍官員,從廣場出發,神情肅穆地走到張思德雕像前,向張思德敬獻鮮花……
不錯,這里應該是張思德精神居住的地方,這里應該是黨魂居住的地方,這里應該是中國共產黨人之家。在這里修建一個嶄新的張思德紀念館,順勢應時,大氣磅礴,這也許是全國人民都希望看到的。把原張思德紀念館還原為儀隴縣博物館,博物館也顯得大氣,文物們一定會眉開眼笑。
然而,這畢竟是我們少數人的想法。就算是作為一個建議提出來,也不一定能夠上達圣聰,因為我們畢竟人微言輕。只是,我們想過了。(作者 胡盛華)